教學章節

1

香港的都市固體廢物

下載PDF

1.1

認識「都市固體廢物」

1.1.1

何謂「都市固體廢物」?

「都市固體廢物」是棄置於堆填區的固體廢物其中的一個種類,並佔大多數。按環境保護署(環保署)公布的最新「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23 年全港棄置於堆填區的固體廢物量平均每日達 15,783 公噸,當中都市固體廢物佔近七成,有 10,884 公噸。

2023 年棄置堆填區的固體廢物量 = 15,783 公噸

考考你:學校產生的廢物屬那一類?

答:

屬於「都市固體廢物」中的「家居廢物」

  • 家居廢物:住宅或公共事務機構所產生的廢物(例如:學校和政府辦事處),亦包括公衆潔淨服務收集的垃圾,以及於海上和郊野公園收集的垃圾。
  • 工商業廢物:商業活動處所所產生的廢物(例如:食肆、商店、辦公室和街市)。

1.1.2

都市固體廢物種類

按環境保護署公布的最新數字,2023 年香港五大都市固體廢物種類佔比如下:

1.2

香港的廢物處理設施

1.2.1

堆填

現時,香港主要以堆填的方式處理都市固體廢物。目前運作中的策略性堆填區有三個,分別位於新界東北(打鼓嶺)新界西(屯門)新界東南(將軍澳)

新界東南堆填區於 2016 1 6 日已停止接收都市固體廢物,改為只接收建築廢物,以舒緩臭味和大型車輛頻繁進出等問題對將軍澳居民造成的滋擾。即是說,目前香港只有兩個堆填區接收都市固體廢物。

考考你:除了都市固體廢物,香港現時是如何處理其他類型的廢物?

答:

除了都市固體廢物,固體廢物還包括建築廢物和特殊廢物,均有不同的特定設施處理:

1.2.2

堆填帶來的問題

堆填區最為人詬病是耗用大量珍貴的土地資源。一方面,堆填區運作時需要大量土地,以現時運作中的三個策略性堆填區為例,合共佔地 305 公頃(以啟德發展計劃的總規劃面積為例,其亦只有 320 公頃)。另方面,堆填區終有填滿的一天,屆時便需要關閉,但關閉後仍會持續產生堆填氣體和污水,往往需時至少 30 年才可全面修復。然而,因土質不穩和沉降等問題,香港過去已關閉的 13 個堆填區,亦只能作康樂設施、公園或綠化用途,土地用途十分有限。

此外,堆填區雖然以密封式設計,亦有防滲透裝置,並有系統收集污水和沼氣,但其運作時產生的氣味、氣體和污水仍會對附近環境帶來影響,尤其是臭味問題,更經常困擾附近居民,令堆填區成為了令人避之則吉的厭惡性設施

現時運作中的三個策略性堆填區預計陸續於 2026 2030 年爆滿。屆時,無論是擴建或新建均會惹來地區人士反對,並非長遠可行之法。因此,香港必須尋找其他可持續發展的廢物管理方案。與此同時,市民齊心從源頭減廢,也是十分重要!

香港堆填區都同深圳有關!?

新界東北(打鼓嶺)堆填區靠近深圳蓮塘,隨深圳過去數十年的經濟發展,蓮塘居住人口大幅增加,加上早年打鼓嶺堆填區擴建,使得堆填區與蓮塘民居的距離愈來愈近,臭味亦開始對居民造成困擾。為應對問題,當局已逐步減少打鼓嶺堆填區接收家居和工商業廢物,以減低臭味問題。

1.2.3

未來動向:I · PARK(綜合廢物管理設施)

政府於《香港資源循環藍圖 2035》定下「零廢堆填」的目標。I · PARK(綜合廢物管理設施)是香港未來廢物管理的新方向,一改以往依賴「堆填」,將逐步改以「焚化」為主導。

焚化最大優點是佔地少,能將廢物體積大幅縮減達九成,大大減少處埋廢物所需的土地問題。而未來的焚化設施將會回收熱能用作發電,除了更有效利用資源,亦有利減少使用化石燃料!

「零廢堆填」 ≠ 「零」堆填

當局雖然以「零廢堆填」為願景,但無論如何也沒可能做到「零」堆填。首先,就算所有都市固體廢物也可焚化,焚化後亦無可避免殘餘爐灰。雖然爐灰可循環作建築用途,但仍有殘餘,需要以堆填處理。

再者,並非所有垃圾都適合焚化,這些仍需要堆填處理。因此,「『零』廢堆填」旨在表達當局不再依賴堆填的決心,並不是指數字上的「零」。

考考你:I · PARK 會排出「二噁英」嗎?

答:

「二噁英」是焚燒垃圾的副產物,毒性高,可導致生殖、發育等問題,更有機會誘發癌症。從前只有攝氏 500 600 度的舊式焚化爐,垃圾在此溫度下燃燒容易產生二噁英。但新型焚化爐採用3T 原則」,即高溫 (High Temperature)、停留時間 (Residence Time) 和高湍流 (High Turbulent Currents),並在充足空氣供應下燃燒,均能更有效減少二噁英。

新型焚化爐

1.3

香港回收概況

1.3.1

都市固體廢物回收率

過去十多年,香港的都市固體廢物回收率一直徘徊於三成左右,並一直下跌至 2020 年疫情期間的低位,及後持續回升,至 2023 年的回收率有 33%,達 197 萬公噸。然而,按《香港資源循環藍圖 2035》定下的中期回收目標 55%,仍然有一段距離。

2013-2023 年間香港的都市固體廢物回收量

2023 年的 197 萬公噸回收量中,以金屬佔最多,其次是紙料,兩者合共已佔整體回收量超過八成。

2023 年都市固體廢物回收量佔比

*其他包括:紡織物、木材、園林廢物、橡膠輪胎、充電池及慳電膽/光管

1.3.2

「回收」與「循環再造」

對一般市民來說,將「可回收物」放進回收桶,此時,「回收」便完成了!事實上,這只是第一步,「回收」的最終目標,其實是為了將資源「循環再造」。

資源循環再造流程

考考你:點解「乾淨回收」咁重要?

答:

先簡單清洗回收物(如膠樽、鋁罐、紙包飲品盒),再風乾,後回收,便可減少衛生問題。回收桶或回收設施保持整潔,才會令更多人支持回收!

此外,乾淨的回收物可減少回收商的後續處理工作,減低運作成本,變相增加回收物價值,對回收業有很大的幫助!

要注意的是「乾淨回收」不單指清洗,還包括去除雜質,例如回收紙張時去除書釘;回收發泡膠包裝時去除封口膠紙;回收膠樽時去除泵頭,都可大大減少回收商的後續處理工作。有時候,回收物的雜質甚至會影響機器正常運作,例如膠紙或泵頭內的彈弓都有機會纏繞或絞進機器!

1.3.3

香港回收困境

多年來,香港的回收物主要出口到中國大陸或其他東南亞地區,即本地回收商收集回收物後,只會進行簡單的分揀和加工,然後便出口到外地,只有少部分會在本地循環再造。因此,本地回收業十分受外圍因素影響。

論到影響本地回收業最深的,莫過於 2018 年中國實施的「洋垃圾禁令」。「洋垃圾禁令」嚴格執行進口管制政策,大幅收緊進口回收物標準,以致昔日能進口的都被拒於門外,一度令大量回收物滯留本港。

然而,有危必有機,這樣亦迫使本地回收業必須突破「打紮出口」的低增值運作模式,促進了本地回收再造業的技術和業務發展。由 2018 年開始,回收物在本地循環再造的比例已逐漸上升,由早年不足一成上升至最近的兩成多。

2013 2023 年香港回收物出口和本地循環再造比例

1.3.4

回收系統 – 市民參與

香港由早期的路邊三色回收桶,發展至近年由政府建立的社區回收網絡,再加上不計其數由不同團體和企業設置的回收設施(如商場回收桶),市民參與回收已成為生活一部分。

隨愈來愈多的回收設施,回收物種類亦由「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演變成「點止三色咁簡單!」。現時,不論是廢紙、鋁罐、膠樽,甚至是四電一腦、小型家庭電器、慳電膽及光管、充電池、玻璃容器、紙包飲品盒等亦可輕鬆回收。

社區回收網絡

「綠在區區」回收環保站

「綠在區區」回收便利點

回收流動點

屋苑綠綠收

路邊回收箱

截至 2025 2

從「三色桶」到「綠在區區」

1998

發表《減少廢物綱要計劃》,並在政府部門開始設置俗稱「三色桶」的廢紙、鋁罐和膠樽分類回收桶。

2005

推行「家居廢物源頭分類計劃」,向屋苑免費提供三色桶。

2007

「廢物源頭分類計劃」擴展至工商業樓宇,向非住宅大廈免費提供三色桶。

2013

設立五個「社區環保站」(由非政府機構營運)。

2014

《二零一四年施政報告》宣布將「社區環保站」擴展至全港 18 區。

2015

「社區環保站」正名為「綠在區區」;首間「綠在區區」—「綠在沙田」落成。

2020

原屬食物環境衞生署管理的路邊三色桶,由環保署接管。路邊回收桶亦換上全新外觀。

2020

推出《「綠綠賞」電子積分計劃》。

2020

推出以「6」為標誌的「綠在區區」品牌;增設多個「回收便利點」。

2022

隨着「綠在區區」的發展,環保署陸續移除市區的路邊回收桶,只在鄉郊地區的公眾地方設置約 1,100 個路邊回收桶。

1.4

香港的減廢政策

1.4.1

《香港資源循環藍圖 2035

環境局於 2021 2 8 日發布《香港資源循環藍圖 2035》,為香港廢物管理作出長遠規劃,並定立不同目標,以推動社會邁向「全民減廢‧資源循環‧零廢堆填」的願景。

中期目標

人均棄置量
回收率

 40-50%
~55%

長遠目標

發展足夠的轉廢為能設施,擺脫依賴堆填區

在實踐方面,《藍圖》提出了「六大主要行動」,全力推動社會減少產生廢物,並盡可能將廢物回收再造成有用資源或能源。

六大主要行動

全民減廢

以「污者自付」為原則,並提倡「共同承擔環境責任」

  • 塑膠購物袋收費計劃
  • 廢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計劃
  • 玻璃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
  • 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即將實施)
  • 分階段管制即棄塑膠餐具及探討處理其他單次使用塑膠的需要

分類回收

  • 為市民提供充足的回收途徑
  • 擴展回收網絡,覆蓋全港各區
  • 推行回收先導計劃(如入樽機先導計劃、廚餘收集先導計劃)

資源循環

  • 擴大轉廢為能和廚餘處理能力
  • 興建和啓用多項資源循環設施
  • 發展建築廢料篩選分類設施

支援業界

  • 加強回收基金運作
  • 預留土地擴建環保園
  • 擴大環保採購
  • 支持綠色就業

協同創新

  • 設立低碳綠色科研基金
  • 推廣創新科技應用,提升減廢回收效率
  • 與其他大灣區城市交流發展「無廢城市」

教育推廣

  • 推行公眾及業界減廢回收教育宣傳運動
  • 擴展「綠展隊」

擱置的「垃圾徵費」

簡稱「垃圾徵費」的「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原定於 2024 年實施,目的是按「污染者自付」原則,對全港各界別產生的垃圾按量收費。

很多香港鄰近地區均有實施「垃圾徵費」,例如新加坡、日本、韓國、台灣。一般來說,「垃圾徵費」都能帶來理想的減廢成效,因為無論是個人或工商作業者,均會設法減少廢物以減低徵費,包括從源頭減少產生,又或是盡可能回收,最終大大減少垃圾棄置量。

然而,當局於 2024 4 月的「先行先試」計劃收集的意見反映,社會對政策普遍持保留態度和表示擔憂,當局隨後亦宣布擱置實施並研究優化方案。

無論如何,參考其他地區經驗,「垃圾徵費」均是有效的減廢措施。隨日後推出優化方案,加上回收配套日漸趨成熟,「垃圾徵費」便可在獲社會共識下實施,發揮最大的減廢效能。

1.4.2

生產者責任計劃

《香港資源循環藍圖 2035》中提及以「生產者責任計劃」達至「全民減廢」,是減廢策略上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

「生產者責任計劃」是指透過經濟手段(徵費)減少生產者及/或消費者產生廢物,並同時盡量回收產品。核心價值是污者自付,即消費者愈多使用產品,便需支付愈多徵費,生產者生產愈多產品亦然。徵費對象並不限於「消費者」和「製造商」,還包括進口商、批發商、零售商,即所有持分者,體驗共同承擔環境責任原則。

「經濟手段」、「污者自付」和「共同承擔環境責任」均是「生產者責任計劃」的理念,使其能更公平和更有效推動減廢。

香港的「生產者責任計劃」

* 供應商:製造商及進口商
# 條列暫未實施,此為初步建議立法框架

番外篇  放眼中國

「十四五」綠色篇

「十四五」規劃是指中國國務院提出的第十四個五年的經濟和社會規劃,奠定 2021 2025 年國家發展方向。

綠色轉型

為實施可持續發展、完善生態文明,「十四五」規劃提倡綠色轉型,以有效利用資源及控制碳排放,保護生態環境,目標包括:

1. 推動工業及農業綠色發展
2. 打造低碳消費體系,推廣綠色產品消費及運輸
3. 鼓勵綠色科研發展
4. 增設綠色基建(如再生能源設施)
5. 發展資源循環系統(如垃圾分類回收和水循環系統)
6. 完善法律系統(加強執法監督、發展更完善的綠色認證體系及標準)

智能回收機

為配合國家環保政策,有團體自發推出智能回收機,並聯同多個生活品牌推廣綠色消費,市民透過回收儲分可於電子錢包內換成現金。截至 2024 年,全國共設置超過兩萬部回收機,平均每日回收 2,000 公噸生活垃圾。

來源:中國日報

1.1.1
何謂「都市固體廢物」?
1.1.2
都市固體廢物種類
1.2.1
堆填
1.2.2
堆填帶來的問題
1.2.3
未來動向:I · PARK(綜合廢物管理設施)
1.3.1
都市固體廢物回收率
1.3.2
「回收」與「循環再造」
1.3.3
香港回收困境
1.3.4
回收系統 – 市民參與
1.3.5
回收系統 – 大型回收設施
1.4.1
《香港資源循環藍圖 2035
1.4.2
生產者責任計劃香港回收困境
番外篇 - 放眼中國
© 2025 GreenPow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