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和歐洲的上流社會用象牙製成各式各樣的飾品和日用品,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最大象牙需求居然是製造桌球,當時幾乎每個莊園的桌球枱上均是象牙桌球。大量大象因而被殺害,於是紐約有公司以1萬美元獎金尋找替代方案。
美國發明家約翰·衛斯理·海特 (John Wesley Hyatt) 成功用天然材料製成一種樹脂以替代象牙,並於 1972 年註冊專利,將其名為「賽璐珞」(celluloid),是日後塑膠的初型。
比利時裔美國化學家利奧·貝克蘭 (Leo Hendrik Baekeland) 成功製造出世界上第一種完全人工合成的塑膠—「電木」(Bakelite)。它不易燃、耐熱、耐水,更是優良的絕緣體,可用於家用電器外殼。
「塑膠」一詞首次在字典出現。
德國化學家施陶丁格 (Hermann Staudinger) 提出「高分子」的說法,又稱「聚合物」(polymer),是由具有相同化學結構的單體 (monomer),通過化學鍵連接而構成。現代塑膠就是以高分子聚合為製作概念,並得以迅速發展。
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令包括天然橡膠在內的高分子材料短缺,迫使人們探索人工合成材料,加速了人工合成高分子產業發展。
兩位英國化學家發現以石油副產品「乙烯」可製成「聚乙烯」,也就是現在廣泛使用的包裝材料。以石油副產品為原材料,成本比木材、羊毛或鐵等傳統材料低廉,加上當時社會已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進一步加快塑膠的普及。
從 1930 到 1945 年,尼龍 (Nylon)、 氯丁橡膠 (CR)、丁苯橡膠 (SBR)、聚乙烯 (PE) 等相繼出現。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塑膠由軍用轉為民用,廉價塑膠產品不斷湧現。
塑膠工業正式起飛。
普利茅斯大學教授理查·湯普生 (Richard Thompson) 在論文中創造「微塑膠」一詞。
短短二十年間全球的塑膠產量已超過了塑膠自發明至今的總產量一半。
塑膠的發明不單能替代象牙,減輕大象被獵殺的壓力,更替代了不少珍貴或稀有的天然資源,例如木材、羊毛,令很多物品售價變得低廉,一般人亦能負擔,平民百姓生活因而得以改善。然而,隨塑膠工業發展,業界發現「壽命短暫的物品」(短命膠)的商機,於是開始鼓吹「拋棄式生活」,使「耐用」物品變成了「即棄」。從此,人類正式進入一個新時代:塑膠時代 (Plastic Age)。
至於膠袋的發明,原來是為了拯救森林。從前人們會大量使用紙袋,砍伐大量樹木。瑞典工程師圖林 (Sten Gustaf Thulin) 於是在 1959 年發明了「背心膠袋」(T-shirt bag),又輕又耐用,價錢又平,很快便普及起來。
諷刺的是,最初發明膠袋,重點之一是其「耐用性」。英國「BBC」2019 年訪問了圖林的兒子勞爾 (Raoul Thulin),他指父親當年發明膠袋的原意,是希望以能夠重複多次使用的膠袋,減少使用紙袋;減少砍伐樹木,沒想到之後人們使用膠袋的方式完全違背了父親的原意。膠袋「用完即棄」,成為了隨處可見的垃圾。
按環保署公布的最新「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23 年廢塑膠佔整體都市固體廢物的五分一,每日棄置量多達 2,120 公噸。當中,以膠袋、塑膠餐具/發泡膠餐具、塑膠瓶佔最多。
至於回收量,過去六年均呈上升,2023 年達 128 千公噸,較 2018 年(64 千公噸)上升一倍。雖然如此,回收量仍然只佔整體塑膠使用量的非常少數。以 2023 年為例,塑膠回收量只佔使用量的 14%,即是說,逾八成 (86%) 的塑膠最終被棄置堆填區。
自從十九世紀末發明了塑膠,至 1950 年左右正式進入量產世代,全球塑膠產量從此急速增長,由 1950 年的每年 200 萬公噸,至 2017 年已升至每年 4.38 億公噸。現時全球超過一半的塑膠產量均來自亞洲。
自 1950 年以來,全球塑膠生產量累積已達 92 億公噸,當中超過一半的生產量是來自 2004 年後。即是說,生產量在最近短短二十年已超過了先前五十年的總和。
在全球生產的塑膠中,最大部分是用於製作包裝材料,包括產品包裝、即棄食品容器和飲料容器等。
根據研究,自 1950 年,全球塑膠只有不足 10% 被回收,其餘 14% 會被焚燒;76% 會被棄置於堆填區或落入自然環境中。
大量塑膠落入自然環境,對生態帶來嚴重影響。以海洋為例,現時的海洋垃圾中,約八成是塑膠,估計達 7,500 萬噸至 1.99 億噸。有研究估算,到了 2025 年,全球海洋中的塑膠垃圾會比所有魚加起來還要重,可見塑膠落入自然環境的嚴重性。
微塑膠進入大氣層,於高層被紫外線照射時,會分解並釋放溫室氣體。
蚯蚓是農夫的好幫手,可翻鬆泥土;排泄物是天然肥料。塑膠會抑制蚯蚓生長,影響農作物收成。
微塑膠會阻塞泥土間的空隙,減低水份在泥土裡的滲透能力,破壞泥土結構。
較大型的塑膠會覆蓋或纏繞植物,阻擋植物吸收陽光,阻礙生長。
經過光解或沖刷,塑膠表面的有毒化學添加物會釋放到海洋。
生物可藉塑膠碎片漂浮到非原生地,成為其他地方的外來入侵物種。
在海洋,塑膠表面會形成生物膜,一些病原體會依附在生物膜上,隨塑膠漂浮到各處,將疾病傳播開去。
一方面會對珊瑚造成物理性傷害;另方面會阻礙珊瑚交換氣體或吸收陽光。
沉積到海床,被一些底層生物攝食,再經由食物鏈,累積在中高階的掠食者體內。
塑膠垃圾十分輕,進入海洋後,一般會隨風和海流飄流。而受海洋環流作用影響,海洋垃圾會聚集在環流裡,形成密度較高的垃圾漩渦,稱為「垃圾帶」(Garbage patches)。
現時面積最大的「垃圾帶」位於北太平洋環流,位置在加州和夏威夷之間,面積達 160 萬平方公里,足足等同 1,434 個香港。
五個主要海洋環流:北太平洋環流、南太平洋環流、北大西洋環流、南大西洋環流、印度洋環流。
微塑膠 (Microplastics) 泛指尺寸少於 5 毫米的塑膠。它們十分微細,有不同形狀,可以是碎片、纖維、薄片或顆粒。
刻意被製造成該尺寸。這類微塑膠是人們有目的地加入商品中,或用於生產過程中,例子有微膠珠 (microbeads) 或塑膠製品的原料膠粒 (plastic pellets)。
加入個人護理用品的微膠珠
塑膠原材料
從較大型塑膠分裂而成。這類微塑膠來源很多,例如是洗衣脫落的微纖維;汽車輪胎因行駛時磨損而來;落入環境中的塑膠垃圾分解而來。
塑膠垃圾分解會變成微塑膠
人造纖維衣物在洗衣時會脫落大量微纖維,這些便是微塑膠。
微塑膠無處不用,包括存在於我們的日常飲食中:
*數值範圍取自不同的研究,因此可能會根據樣本來源和檢驗方法而顯著不同。
微塑膠粒會在空氣中懸浮,人們呼吸時會同時吸入肺部。
化妝品和護膚品含微塑膠,人們使用相關產品時會透過皮膚吸收微塑膠。
有研究顯示,每個成年人一年大約會進食5萬粒微塑膠。2020 年有研究發現小於 2-2.5 微米的微塑膠,可以穿過腸胃的上皮層並進入循環系統。亦有不同的研究分別在人們的糞便、血液,以及多個器官發現微塑膠,反映微塑膠能進入人體內。
推行塑膠購物袋收費計劃(膠袋徵費),涵蓋大型連鎖超級市場、便利店、健康護理和化妝品店零售點,每個膠袋收取最低港幣 0.5 元。
推出「環保午膳約章」,鼓勵學校停用即棄塑膠或發泡膠飯盒,並採用「現場派飯」模式。
「膠袋徵費」全面實施,涵蓋整個零售業界。
推行「外賣走塑 餐具先行」和「走塑沙灘 餐具先行」,與近 700 間食肆合作,鼓勵市民減少使用即棄塑膠餐具。
推出「走塑」午膳先導計劃和「校園智能加水機先導計劃」,為學校添置「四寶」(雪櫃、電蒸櫃、洗碗機、消毒機)和水機,以鼓勵學生使用可重用飯盒、自備餐具和水樽。
推行逆向自動售貨機(入樽機)先導計劃,提供回贈(每個膠樽港幣 0.1 元),鼓勵市民回收膠樽。
開展「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公眾諮詢。
優化「膠袋徵費」,每個膠袋的收費提高至最低港幣 1 元。
實施第一階段管制即棄膠餐具和其他即棄塑膠產品,包括禁止銷售發泡膠餐具;禁止堂食和外賣提供即棄膠飲管和進食餐具;禁止銷售棉花棒、雨傘袋、螢光棒等多種即棄塑膠用品。
就「塑膠飲料容器及紙包飲品盒」生產者責任計劃提交法例草案。
*預計
中國內地早於二十多年前已開始管制塑膠物料和塑膠垃圾:
《關於立即停止生產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緊急通知》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限塑令)
《廢塑料回收與再生利用污染控制技術規範》
《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
將「添加塑料微珠的化妝品和清潔用品」和「塑料微珠添加劑」列入《環境保護綜合名錄 (2017) 》中「高污染、高環境危險」產品名錄
規定含塑料微珠的日用品逐步禁止生產,並於 2023 年前禁止銷售
《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
《禁止、限制生產、銷售和使用的塑料製品目錄(徵求意見稿)》
《化妝品中塑料微珠的測定》
中國國務院在 2017 年落實收緊進口廢物管理措施,並於 2018 年起禁止入口 24 種固體廢物,包括全面禁止廢塑膠入口。由於涉及 24 種廢物,因而又叫「廿四味」。
在這之前,中國曾是進口垃圾大國,接收全球超過一半以上的塑膠垃圾,當中許多是來自已發展亞洲國家或西方國家。這些國家會將價值較高而容易回收的廢料(如金屬)在本土循環再造,而好像廢塑膠需繁複篩選工序又價值不高的廢料,則會出口到其他國家處理。這些數量龐大的塑膠廢料大多未經任何處理便運到中國,造成嚴重污染問題,加上廢物走私嚴重,促使中國政府立法規管。
2019 年制定「塑膠資源循環戰略」,並修訂「容器包裝環保法」:
2022 年實施「塑膠資源循環促進法」:
2022 年,通過《塑膠污染預防和包裝生產者責任法案》,目標到 2032 年,所有生產商出售的即棄塑膠包裝和即棄塑膠餐飲器具,均需 100% 可回收或可分解,其銷量應該減少 25%;回收率應達 65% 或以上。
2019 年通過《一次性塑膠產品指令》:
目前已有六成非洲國家(34 個國家)實施限塑政策,包括膠袋徵費或完全禁用。
以下是幾個值得關注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