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章節

3

專題研習 - 廚餘

下載PDF

3.1

認識廚餘

3.1.1

何謂「廚餘」?

廚餘,泛指所有被丟棄的食物,包括了「還能吃」和「不能吃」,當中有些是「可避免」,有些則是「不可避免」。

眼闊肚窄而吃剩的食物

購買後不合口味的食物

存放不當而腐壞的食物

已過食用期限的食物

煮食過程切割下來、俗稱「邊角料」的食物部分

(例如較乾硬的蔬菜根部、魚類及家禽的器官和腸臟、肉類切屑及殘餘物)

煮食過程習慣棄置的食物

(例如湯渣)

煮食過程剩餘的食物部分

(如果皮、骨頭、蛋殼、咖啡渣、茶葉)

伴碟的裝飾菜

無法銷售的食物

(例如賣相不佳、標籤錯誤、包裝出錯、銷量欠佳)

3.1.2

香港廚餘概況

香港每天產生大量廚餘,佔都市固體廢物量約三成。按環保署公布的最新「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23 年香港每日棄置於堆填區的廚餘多達 3,191 公噸,相等於 213 架雙層巴士的重量。

可能很多人以為廚餘的最大來源是餐飲業,但原來香港六成廚餘來自家居。即是說,我們每個人日常生活中也有責任減少廚餘。

若以全港人口計算,香港人每年每人丟棄 98 公斤家居廚餘,根據聯合國環境署發表的《糧食浪費指數報告 2024》,世界人均家居廚餘量只有 79 公斤,香港的數字足足高出兩成。

不要以為香港屬高收入地區,廚餘量自然偏高。根據報告,高收入國家的人均家居廚餘量亦只有 81 千克,可見香港人廚餘量的確偏高!

人均家居廚餘量

3.1.3

浪費的食物

廚餘不僅限於餐桌上的剩菜剩飯,食物在整個供應鏈(生產和銷售)均會出現浪費,並產生廚餘。

根據聯合國環境署發表的《糧食浪費指數報告 2024》,在 2022 年,全球浪費了 10.5 億公噸的食物。此外,全球每年浪費的食物價值相當於 1 兆美元。

食物在整個供應鏈的浪費

「消費者」才是浪費大戶

雖然食物在供應鏈中有不同程度的浪費,然而,2022 年逾 10.5 億噸浪費的食物中,當中六成是來自「消費階段」,即是說食物大部分是在消費者手中浪費。

減少廚餘=緩和糧食危機?!

截至 2024 年,全球有 82 億人,預計到 2050 年將增至 97 億。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推算,為滿足 2050 年的食物需求,全球需增加 50%-70% 的食品供應。然而,目前全球有三分一的農地正在退化,剩餘適用於耕作的土地亦因氣候變化、水資源短缺和城市發展等因素而逐漸減少,可見要進一步擴大耕地和畜牧用地並非易事。因此,減少廚餘,減少浪費食物將在維持可持續糧食供應中發揮關鍵作用。

延伸討論:誰要為「浪費食物」負責?農夫?食物製造商?消費者?

3.2

廚餘的影響

加劇全球暖化

  • 食物分解時會產生甲烷,其對全球升溫的影響是二氧化碳的 28 倍。
  • 據聯合國報告,被浪費的食物在生產與銷售過程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 8% 10%,差不多是航空業的五倍。

浪費資源

  • 大量廚餘最直接是「浪費珍貴食物資源」,其次是浪費了在生產、運輸、儲存、銷售中所投入的種種資源,包括生產和處理食材的水資源和電力;運輸上的能源資源等。

處理困難

  • 以香港來說,廚餘佔都市固體廢物第一位,每日逾 3,000 公噸。現時本港的廚餘回收設施 (O · PARK1 O · PARK2) 合共最高每日可處理 500 公噸廚餘,意味超過八成廚餘需棄置堆填區,佔用大量堆填區空間。
  • 廚餘於堆填區分解過程中,會排放大量硫化物及其他難聞氣體,令堆填區產生難以處理的臭味。
  • 收集、運輸和處理大量廚餘需要龐大的經濟成本。

廚餘=道德問題?!

香港人每日棄置逾 3,000 公噸廚餘,浪費大量食物。然而在地球的另一邊卻有很多人正在挨餓。據統計,2023 年有多達 7 3,300 萬人活在飢餓中。我們每天都能吃得飽足,就更應該珍惜食物。

3.3

減少廚餘計劃 - 香港與內地、世界

3.3.1

香港的減少廚餘計劃

面對廚餘問題,當局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從教育宣傳推動社會源頭減少產生廚餘,以及提升收集和處理廚餘效能,增加回收率,並轉廢為能。

2007 10 月初

環保署首次發出「學校推行環保午膳指引」,協助學校減少剩食。指引持續更新。

2013 5

啓動「惜食香港運動」,透過「惜食約章」和「咪嘥嘢食店」,並配合「大嘥鬼」宣傳,推動「惜食文化」。

2018 7

首個有機資源回收中心 (O · PARK1) 投入服務,每日最高可處理 200 公噸廚餘。

2019 5

於大埔污水處理廠推出首個「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試驗計劃,每日最高可處理 50 公噸廚餘。將廚餘和污泥共同處理,有效增加土地和設施的使用效益,亦能增加生物氣產量用於生產能源。

2020

環保及自然保育基金撥款 450 萬元,於 2020/21 學年在約 50 間學校推行「走塑」午膳先導計劃,為學校提供雪櫃、電蒸櫃、洗碗機和消毒機,鼓勵學生自備午飯,一方面可減少使用即棄餐具;另方面學生可按需要自行調節飯餸份量,減少浪費。

2020

回收基金預留 1 億元,用於「支援住宅樓宇安裝智能回收箱技術回收廚餘」特邀項目,資助私人住宅物業安裝廚餘機。

2021

環保署推展「廚餘收集先導計劃」,接收私營(包括工商業)和公眾場地的廚餘。

  • 為工商業處所提供點對點的廚餘收集服務
  • 在公眾垃圾收集站和食肆集中的「餐飲小區」設立固定或流動的廚餘回收點
2022 10

開展「公共屋邨廚餘收集計劃」,於公共屋邨設置智能廚餘回收桶。

  • 2024 6 月完成覆蓋全港所有公共屋邨(213 個公共屋邨),共安裝 740 個智能廚餘回收桶。
2023 9

在鄰近住宅區的「綠在區區」回收環保站設置智能廚餘回收桶和回收流動點,涵蓋因空間限制而未能安裝廚餘桶的樓宇(如單幢樓宇、「三無大廈」)。

  • 截至 2024 年底,「智能廚餘回收桶」已設置在「綠在深水埗」、「綠在東區」、「綠在西貢」和「綠在屯門」。
2023 12

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撥款推出「私人屋苑智能廚餘回收桶試驗計劃」,為大型私人屋苑免費提供智能廚餘回收桶,包括安裝及維修保養服務,為期兩年。

2024 4

全港最大的有機資源回收中心 (O · PARK2) 投入服務,每日最高可處理 300 公噸廚餘。

延伸討論:你的學校有參與上述的減少廚餘計劃嗎?成效如何?

有機資源回收中心 O · PARK

O · PARK1 O · PARK2 分別於 2018 年和 2024 年啟用,是當局推動「資源循環」的多項大型基礎設施之一。廚餘送到 O · PARK 後,會先去除雜質,再注入厭氧消化缸,轉化為生物氣。生物氣可用於發電,而 O · PARK1 O · PARK2 合共每年最多可輸出約 3,800 萬度電,相當於 8,000 戶家庭用電量,電力會先供應給設施本身使用,有餘的則會輸出至電網。

3.3.2

香港廚餘的出路

轉廢為能

將廚餘轉化為生物氣,再用於發電。

堆肥

轉廢為能過程中會產生殘餘物,可轉化為堆肥,用於園景或農業。

小規模或個人層面

  • 堆肥 - 於屋苑或學校設置堆肥機或堆肥桶,進行密封式的在地厭氧堆肥。
  • 轉廢為食 - 社區上有不同的剩食回收項目,這些項目有的是針對個人,亦有針對食肆或街市;剩食種類方面,有針對食物,亦有針對原材料(如街市剩菜、超市未能出售的蔬菜)。回收的食物會直接轉贈,或經處理再送贈有需要人士。

天然食物焚化爐 — 神奇的黑水虻

黑水虻(粵音:芒)學名「亮班扁角水虻」,幼蟲期約 18 天,是雜食性昆蟲,可啃食廚餘,即使是多味精和醬汁的也「來者不拒」,有科技公司便利用黑水虻這一特點來處理廚餘,於香港設置黑水虻量產養殖場,每日可處理逾 1 公噸廚餘。

3.3.3

放眼中國:惜食法

隨過去數十年經濟急速增長,加上外賣平台興起,美食隨叫隨到,浪費情況亦愈見嚴重。根據《 2023 年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報告》,中國每年浪費 4.6 億公噸食物,足夠 1.9 億人食用一年,浪費程度相當驚人!

2013 年,民間團體發起「光盤行動」,主張不吃剩任何食物,曾一度引起廣泛關注。2020 年,因新冠疫情和極端天氣頻繁發生,中央政府再次推動「光盤行動」,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以提升民眾對糧食安全的危機意識,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並提倡低碳生活。

2021 4 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法案共三十二條,當中包括:

  • 各政府單位應監察並公布反食品浪費情況
  • 公務活動的數量及形式不得超過規定的標準
  • 給予餐飲服務經營者相關指引,並賦予其向消費者進行獎罰的權力
  • 向食品生產經營者提供指引,減少在加工及運輸過程中浪費食物
  • 規管公共媒體及網絡音視頻服務提供者,不得製作及發布違反法例理念的內容

N-1 點餐模式」

2020 年,湖北武漢餐飲業協會向武漢所有餐廳發出「N-1 點餐模式」倡議,即點菜量為總人數減一,當時於全國引起了熱烈反響,其他地方亦有「半份半價」、「小份適價」等不同倡議,以提高個人和餐飲企業的節約食物意識。

3.3.4

世界各地的應對廚餘政策

日本
  • 2001 年實施《食品リサイクル法》(食品回收法),規範食品製造商減少產生食品廢棄物;推動廚餘回收。
  • 2019 實施《食品ロス削減推進法》(減少食品損耗促進法):
    • 列明各地區政府單位、商界及消費者應採取的行動;
    • 推動各地區積極推行各項減少廚餘行動,並適時報告成效;
    • 訂定 10 月為「減少食物浪費月」;10 30 日為「食物浪費削減日」;
台北
  • 2003 年全面回收家居廚餘,規定市民把廚餘從家居垃圾分類出來,並分為「堆肥(非養豬)廚餘」和「養豬廚餘」兩類回收。
  • 2005 年實施垃圾強制分類,規定所有來自家居、學校和工商業的垃圾都必須分為「一般垃圾」、「資源垃圾」和「廚餘」三大類。
  • 2019 年推動「惜食公約」,針對飲食業和零售業浪費情況;酒店業發起「盛食傳說」,鼓勵消費者將剩食打包。
韓國
  • 1995 年,實施垃圾分類制度
  • 1998 年,推出廚餘回收計劃
  • 2005 年,立法禁止廚餘進入堆填區
  • 2014 年,實施廚餘垃圾重量收費制:
    • 家居廚餘:
      • 投入智能廚餘回收桶,即時計算重量並收費。
      • 部份地區引入智能廚餘回收桶,具秤重、計算收費及資料傳送功能,廚餘收費以每月結算,用戶每月會收到帳單。
    • 餐廳廚餘(較大量的廚餘):貼上專用付費貼紙,並需投入指定回收桶。

經過近 20 年的努力,當地廚餘回收率已達 95%。

新加坡
  • 2018 年,推動「廚餘分類循環再利用實驗計劃」
  • 2021 年,於組屋區試驗「廚餘回收智慧櫃」
  • 2023 年,通過《永續資源(修正)法案》,要求工商業場所記錄及呈報所分類處理的廚餘量。

延伸討論:比較香港與世界各地的應對廚餘政策,
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

3.1.1
何謂「廚餘」?
3.1.2
香港廚餘概況
3.1.3
浪費的食物
3.2
廚餘的影響
3.3.1
香港的減少廚餘計劃
3.3.2
香港廚餘的出路
3.3.3
放眼中國:惜食法
3.3.4
世界各地的應對廚餘政策
© 2025 GreenPow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