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餘,泛指所有被丟棄的食物,包括了「還能吃」和「不能吃」,當中有些是「可避免」,有些則是「不可避免」。
(例如較乾硬的蔬菜根部、魚類及家禽的器官和腸臟、肉類切屑及殘餘物)
(例如湯渣)
(如果皮、骨頭、蛋殼、咖啡渣、茶葉)
(例如賣相不佳、標籤錯誤、包裝出錯、銷量欠佳)
香港每天產生大量廚餘,佔都市固體廢物量約三成。按環保署公布的最新「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23 年香港每日棄置於堆填區的廚餘多達 3,191 公噸,相等於 213 架雙層巴士的重量。
可能很多人以為廚餘的最大來源是餐飲業,但原來香港六成廚餘來自家居。即是說,我們每個人日常生活中也有責任減少廚餘。
若以全港人口計算,香港人每年每人丟棄 98 公斤家居廚餘,根據聯合國環境署發表的《糧食浪費指數報告 2024》,世界人均家居廚餘量只有 79 公斤,香港的數字足足高出兩成。
不要以為香港屬高收入地區,廚餘量自然偏高。根據報告,高收入國家的人均家居廚餘量亦只有 81 千克,可見香港人廚餘量的確偏高!
廚餘不僅限於餐桌上的剩菜剩飯,食物在整個供應鏈(生產和銷售)均會出現浪費,並產生廚餘。
根據聯合國環境署發表的《糧食浪費指數報告 2024》,在 2022 年,全球浪費了 10.5 億公噸的食物。此外,全球每年浪費的食物價值相當於 1 兆美元。
截至 2024 年,全球有 82 億人,預計到 2050 年將增至 97 億。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推算,為滿足 2050 年的食物需求,全球需增加 50%-70% 的食品供應。然而,目前全球有三分一的農地正在退化,剩餘適用於耕作的土地亦因氣候變化、水資源短缺和城市發展等因素而逐漸減少,可見要進一步擴大耕地和畜牧用地並非易事。因此,減少廚餘,減少浪費食物將在維持可持續糧食供應中發揮關鍵作用。
香港人每日棄置逾 3,000 公噸廚餘,浪費大量食物。然而在地球的另一邊卻有很多人正在挨餓。據統計,2023 年有多達 7 億 3,300 萬人活在飢餓中。我們每天都能吃得飽足,就更應該珍惜食物。
面對廚餘問題,當局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從教育宣傳推動社會源頭減少產生廚餘,以及提升收集和處理廚餘效能,增加回收率,並轉廢為能。
環保署首次發出「學校推行環保午膳指引」,協助學校減少剩食。指引持續更新。
啓動「惜食香港運動」,透過「惜食約章」和「咪嘥嘢食店」,並配合「大嘥鬼」宣傳,推動「惜食文化」。
首個有機資源回收中心 (O · PARK1) 投入服務,每日最高可處理 200 公噸廚餘。
於大埔污水處理廠推出首個「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試驗計劃,每日最高可處理 50 公噸廚餘。將廚餘和污泥共同處理,有效增加土地和設施的使用效益,亦能增加生物氣產量用於生產能源。
環保及自然保育基金撥款 450 萬元,於 2020/21 學年在約 50 間學校推行「走塑」午膳先導計劃,為學校提供雪櫃、電蒸櫃、洗碗機和消毒機,鼓勵學生自備午飯,一方面可減少使用即棄餐具;另方面學生可按需要自行調節飯餸份量,減少浪費。
回收基金預留 1 億元,用於「支援住宅樓宇安裝智能回收箱技術回收廚餘」特邀項目,資助私人住宅物業安裝廚餘機。
環保署推展「廚餘收集先導計劃」,接收私營(包括工商業)和公眾場地的廚餘。
開展「公共屋邨廚餘收集計劃」,於公共屋邨設置智能廚餘回收桶。
在鄰近住宅區的「綠在區區」回收環保站設置智能廚餘回收桶和回收流動點,涵蓋因空間限制而未能安裝廚餘桶的樓宇(如單幢樓宇、「三無大廈」)。
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撥款推出「私人屋苑智能廚餘回收桶試驗計劃」,為大型私人屋苑免費提供智能廚餘回收桶,包括安裝及維修保養服務,為期兩年。
全港最大的有機資源回收中心 (O · PARK2) 投入服務,每日最高可處理 300 公噸廚餘。
O · PARK1 和 O · PARK2 分別於 2018 年和 2024 年啟用,是當局推動「資源循環」的多項大型基礎設施之一。廚餘送到 O · PARK 後,會先去除雜質,再注入厭氧消化缸,轉化為生物氣。生物氣可用於發電,而 O · PARK1 和 O · PARK2 合共每年最多可輸出約 3,800 萬度電,相當於 8,000 戶家庭用電量,電力會先供應給設施本身使用,有餘的則會輸出至電網。
將廚餘轉化為生物氣,再用於發電。
轉廢為能過程中會產生殘餘物,可轉化為堆肥,用於園景或農業。
黑水虻(粵音:芒)學名「亮班扁角水虻」,幼蟲期約 18 天,是雜食性昆蟲,可啃食廚餘,即使是多味精和醬汁的也「來者不拒」,有科技公司便利用黑水虻這一特點來處理廚餘,於香港設置黑水虻量產養殖場,每日可處理逾 1 公噸廚餘。
隨過去數十年經濟急速增長,加上外賣平台興起,美食隨叫隨到,浪費情況亦愈見嚴重。根據《 2023 年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報告》,中國每年浪費 4.6 億公噸食物,足夠 1.9 億人食用一年,浪費程度相當驚人!
2013 年,民間團體發起「光盤行動」,主張不吃剩任何食物,曾一度引起廣泛關注。2020 年,因新冠疫情和極端天氣頻繁發生,中央政府再次推動「光盤行動」,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以提升民眾對糧食安全的危機意識,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並提倡低碳生活。
2021 年 4 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法案共三十二條,當中包括:
2020 年,湖北武漢餐飲業協會向武漢所有餐廳發出「N-1 點餐模式」倡議,即點菜量為總人數減一,當時於全國引起了熱烈反響,其他地方亦有「半份半價」、「小份適價」等不同倡議,以提高個人和餐飲企業的節約食物意識。
經過近 20 年的努力,當地廚餘回收率已達 95%。